普京“以战养战”,公路直接修到乌东,未来或接入中欧走廊

07-05 14:10

战时经济的最高境界,应该就是“以战养战”。俄总统普京在最近召开的内部会议上表示,俄罗斯在原属乌克兰的地区完成了“超过5400公里”的道路修复工程,其中主要有两大项目,一是连接乌东与俄本土的“新俄罗斯公路”,二是环绕亚速海并通过刻赤大桥形成闭环的“亚速环线”。普京表示,这些重要的交通动脉将把克里米亚、顿涅茨克、卢甘斯克、赫尔松、扎波罗热及其周边地区,“无缝接入”俄罗斯的交通网络。

大家知道,公路是现代国家基础设施的核心,也是一个投入多,回本长的买卖,那么普京一边撒钱打仗,一边勒紧裤腰带“修路”,到底是为了什么?首先,自然是为了“以战养战”。乌东地区曾是乌克兰的能源枢纽和工业命脉,比如说,顿涅茨克盆地的煤炭储量约为600亿吨,占乌克兰总量的90%,在沙俄时代就供应了全国70%的焦煤;马里乌波尔的伊里奇钢铁厂,每年生产600万吨粗钢,战前曾占乌克兰钢铁出口的40%。

此外,扎波罗热核电站6个反应堆,总容量5700兆瓦,占乌克兰电力供应的20%,哈尔科夫-卢甘斯克(俄控)黑土区年产小麦200万吨,占乌克兰总产量的10%-12%。眼瞅着“闪电战”打成了持久战,普京把国库都差点掏空了,自然会想着转化乌东部地区的资源,以此来“以战养战”,然而要出售各种资源,没有道路可不行,这需要庞大的交通网络,于是“新俄罗斯公路”就来了,将战区和俄本土“无缝连接”。

其次,是为了巩固对当地的统治,同时强化俄军的补给线。大家知道,公路修到哪里,养路局、收费站等各种配套设施就会建到哪里,通过这一系列“行政措施”,当地的乌克兰标志,基本上也就彻底被拆除了,取而代之的,自然是“俄式交通标志”,俄式行政单位,还有俄式收费项目。通过这些措施,刚刚领到“俄罗斯户口”的原乌克兰民众,慢慢也就从行为上、习惯上认同自己是俄罗斯人了。

俄乌冲突初期,普京是“四面开花”、“齐头并进”,结果之所以进行不下去,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因为补给线跟不上,打不出“铁流滚滚”的气势。现在“新俄罗斯公路”修好了,“亚速环线”也收工了,俄军的补给效率比以前好得多了,所以6月初乌军炸刻赤大桥的时候,普京也没那么恼火了,因为俄军对这一补给线的依赖,已经因为各种公路的建成而大幅降低了。

最后,构筑对抗北约的地缘壁垒,未来或接入中欧走廊,进一步提高战略价值。美国的战争研究所曾撰文指出,俄军总参谋部将乌东视为抵御北约东扩的“关键战略缓冲区”,一旦失去该地区,“将使俄罗斯南翼暴露,威胁直达罗斯托夫、沃罗涅日等战略腹地”。亚速海是俄罗斯“肢解”乌克兰的重要工具,控制这一海域让乌克兰直接损失了80%的海岸线,同时,也让克里米亚真正成为了“不沉的航空母舰”。

目前“新俄罗斯公路”与“亚速环线”并没有直接接入中欧国际走廊,但今年4月,普京已经拨款建设“中欧国际走廊”的俄罗斯段,将来肯定是要接入的。一旦完成接入,一来等于相关国家“变相承认”俄罗斯在当地的主权;二来普京“以战养战”模式将得到强化,乌东资源转化为经济利益的速度会更快,有利于北极熊“迅速回血”;三来,进一步绑定中亚、东亚经济体,尤其是中国。

因此,从各方面来讲,普京在预算吃紧的情况下,还抠出大量资金来修建乌东与环亚速海的公路,的确是“深谋远虑”,既有巩固补给线、“以战养战”的现实考虑,也有战后重建和引人入局的长远规划,的确是“大帝”风范。

來源:原文連結